Yet another blog of Matthew Lee 👀
Full-Stack Developer, good at Android 🤖️

WebRTC 入门介绍

October 17, 2020

最新内容和勘误请参见笔者撰写的线上书籍《WebRTC 学习指南》

快三个月没写博客了,这段时间换了工作,从北京搬家到了深圳;工作内容也从原本的写界面做交互变成了围绕 WebRTC 做音视频直播相关的开发。虽说有点临时顶包的意味,但笔者本人却并不排斥。未来是多媒体的时代,图文的发展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。

因为之前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,所以笔者也是处于边学习边工作的状态。而中文互联网上关于 WebRTC 的资料比较匮乏,于是笔者便萌生了自己撰写一份 WebRTC 的学习资料的想法。接下来的一系列文章将会围绕笔者的工作内容展开,虽然内容不一定全面,但还是希望能给各位读者提供一份尽可能高质量的参考(如果你可以 Google 到的话)。


WebRTC 全称 Web Real-Time Communications,即一套基于 Web 的实时通信解决方案。它允许网站在不借助中间媒介的情况下,建立浏览器之间的点对点(Peer-to-Peer)连接,从而实现视频流和(或)音频流或者其他任意数据的传输。关于 WebRTC 有一套具体的 实现标准,而目前各大浏览器厂商如 Chrome、Firefox、Safari 等均已支持。

虽然传统意义上这套方案是给浏览器用的,但就像 Chrome 的 V8 引擎可以被单独移植出来做 Node.js 的底层一样,它的 WebRTC 模块也可以被单独编译为 Native 库给 Android 和 iOS 使用,从而实现了跨平台。我们一般也是基于 Chrome 的这份实现来做二次开发的。

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WebRTC 的官方(上古)构架图:

WebRTC 构架图
WebRTC 构架图

可以看到,WebRTC 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:

  1. 传输层(Transport),包含点对点协议(P2P)和安全实时传输协议(SRTP)等实现。
  2. 视频引擎(Video Engine),包含视频编解码器(图中为 VP8 格式)、视频抖动缓冲器(Jitter Buffer)和图像增强等模块。
  3. 音频引擎(Voice Engine)。包含音频编解码器(iSAC 用于宽带宽,iLBC 用于窄带宽)、音频抖动缓冲器(NetEQ 是 Jitter Buffer 的一种实现)和音频降噪等模块。

因此笔者在这里再次强调(并非玩弄文字游戏),与其说 WebRTC 是一项「技术」,不如说是一套「解决方案」,即上述三大部分集合在一起成为了这套解决方案。

读者大可不必现在就弄清楚上面出现的各种名词,笔者接下来将从传输层(Transport)开始讲起。实际上这也是笔者目前的工作重点,即构建一个 Android 端的 RTC 连接 SDK。